组织生活

【身边交大人】于振兴:三十年如一日,传承西迁精神保障网络运行
时间:2017-07-18   

题记:我们总以为伟大离我们太过遥远,总以为可歌可泣的人生必定充满坎坷,历经辉煌,但其实把身边每一件小事做好,这就是伟大的人生。

6月29日,网络中心和数据与信息中心正式合并为“网络信息中心”。新的部门里,有开发软件的程序员,有撰写舆情报告的信息员,有严谨把关负责数据报送的统计员……然而,还有这么一个人,为了使师生享受网络带给大家的便捷就像享受阳光一样自然,在炎炎烈日下修设备,查机房,默默支持着学校网络动力保障的正常运转,他就是网络信息中心运行部动力室的于振兴老师。

西迁父子兵——为学校创业尽绵薄之力

推开网信中心动力室大门,一股热气扑面而来。除了因为这几天西安天气接近爆表,还因为这里存放了保障学校网络设备供电安全的发电机组和UPS供电设备。于振兴老师在这种环境中工作已是第36个年头了。

了解于老师的同事都知道,他是一个踏实干事儿,不爱邀功的人。“我的性格多受父亲影响,不善言谈,但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会拉下。”原来于师傅是随着父母西迁从上海来到西安的。“我父亲随陈毅部队南下,退伍后在苏州革命大学任职,最后转到交大。为了响应国家号召,我才几个月大就随父母来到大西北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了。”

于老师的父母做了他们那个年代“力所能及”的事儿,响应国家号召,举家搬迁至西安,为学校西迁创业贡献力量。这份“胸怀大局、无私奉献”的家国情怀也深深影响着于老师。他用36年做了自己“力所能及”的事儿,保障学校网络动力设备不间断供应。他是最早参与学校网络建设的老一辈,他看着“网络信息中心”一步步发展到今天。

毕业后的于老师放弃了西郊玻璃纤维机械厂销售科的优厚待遇,选择留在交大当一名普通电工。当时学校校园网络建设刚刚起步,他跟随设计人员一起去北京、天津的气象总局调研机房建设情况。最初动力部还有十几个人,那时候购买的进口设备需要安装,大家就自学英语,翻译安装手册。全校埋线安装光缆时,他还带着施工工人跑前跑后,给他们讲交大的线路管道布置情况。

秉承工匠精神——以确保网络设备正常运行为己任

轰轰烈烈的事迹不是每天都能发生,踏踏实实地走路才能坚定方向。于振兴老师每天的工作就是与这些机器设备打交道。他生动比喻运行部动力室是学校网络的输血部门,通过市电供应、发电机组供电、UPS不间断电源系统供电等三级供电模式,保证服务器、路由器等网络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行。

这项工作听起来简单,但其实特别费心。设备购买时要评估安全环境,根据设备的负载情况和长期工作经验预估冗余量。尤其天气炎热用电高峰的季节,更是要不间断监测设备运转情况,机器发热到达一定温度,有可能出现哪些故障,要提前进行预判做好降温措施,防患于未然……很多时候不能凭书本上的知识解决,而是在实践中发现问题,解决问题。

他常说:“要把所干的事儿当回事儿!”这么多年来网络设备没有出现大故障,正是这种当回事儿的态度,让他在单位中树立了口碑,赢得了尊重。想起三年前的那个冬天,他仍然心有余悸。那年冬天,单位的暖气管道爆裂,直接影响到高压电缆,他立即联系后勤部,和师傅们一起紧张抢修,避免了事故的发生。有时一些空调设备超负荷运转,在没有多余备用空调的情况下,他自己想办法给冷凝器喷水降温,每一次都是有惊无险规避困难。

“小我”还是“大我”?当中心主任询问于老师工作上生活上还有什么需求时,“我想要一台空调”,他这样回答。当我们都以为是因为天气太热于师傅想为自己办公室安装空调时,他却说机房太热会影响供电设备稳定性,需要多装一台空调……为了设备更好的安装和存放,他的办公室放置着转床和老虎钳,他会根据大小自制打磨工具,为中心节省了不少费用。

向西再向西——心系学校创新港网络信息化建设

西迁过去了六十余年,于老师也已经62岁了。由于工作认真负责,于老师退休后又被学校返聘回来,继续为网络设备安全工作发挥余热。他和我聊到未来交大创新港的信息化建设时还有很多期待,他深情地说道:“等交大建好了创新港,我就真的该退休了,但我一定会去创新港看看,现在学校正在做创新港的信息化规划,我能够想象到未来创新港信息化能够将人与人互通,将物与物互联,让人与物互动,那将是一个更加智慧化、现代化,能够让我作为网络信息化建设老兵引以为傲的校园。”

我相信于老师的嘱托和期待定会变为现实,网络信息中心的年轻一代也一定会秉承“胸怀大局、无私奉献、弘扬传统、艰苦创业”的西迁精神,接好网络信息建设的“接力棒”,为学校的发展建设拼尽全力。

相关文章:
读取内容中,请等待...

版权所有:西安交通大学 站点建设与维护: 网络信息中心 服务电话:82667777(兴庆)、89891111(创新港)

地址:陕西省西安市咸宁西路28号西安交通大学 主楼1703  邮编:710049